對話嘉賓

梁 佳(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行政部部長)

王 興(西安陽光使者導盲犬發展服務中心主任)

王庭照(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主任)

李唯宇(西安市啟智學校校長)

你曾在街道、車站、機場見到身穿紅色工作背心的導盲犬嗎?中國現在有多少像「小Q」「迪克」一樣既可愛又忠誠的導盲犬?這些「汪星人」究竟是怎麼培訓出來的,如何與視力殘疾人配合?導盲犬及其身後的用犬人如何更「無障礙」地融入社會?

...

「無障礙」文明:讓導盲犬不再被嫌棄

梁佳:中國導盲犬事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2008年北京帕運會開幕式,運動員平亞麗牽著她的導盲犬走進鳥巢,成為倒數第二棒火炬手。這一場景是很多中國人了解導盲犬的開端。這些年,導盲犬和用犬人的權益得到很大保障,無論是殘疾人保障法還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都有明確規定,充分支持和保障人與犬的無障礙權益。

王興:去年以來,陝西有兩件事讓導盲犬上了「熱搜」:在全國殘運會,有兩隻大連基地培訓的導盲犬來到盲人門球比賽,它們都陪著運動員主人一同來到賽場,獲得的關注度甚至超過比賽本身;在西安音樂廳舉行的一場音樂會,兩隻導盲犬陪主人走進殿堂聆聽高雅音樂。這兩次「公開活動」,導盲犬都收穫「萬千寵愛」。

導盲犬在各地被接納被善待,彰顯著大國文明的新進展。「無障礙」社會建設與社會文明軟硬體相匹配是邁向現代化的表徵之一。平整的路面、盲道、扶手坡道等,這些是無障礙的物理環境建設;相關的法律法規、政策制度保障,視力殘疾人教育、就業、平等參與文化體育生活等,這些是無障礙的文明環境建設。

王庭照:我國「無障礙」的社會文明進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今天,仍有一些公共場所不允許視力殘疾人攜帶導盲犬入內,將導盲犬視為普通寵物犬,做出圍觀、餵食、撫摸、呼喚等行為,干擾導盲犬正常工作。

社會公眾不熟悉、不接納,造成導盲犬使用者出行困難,令一部分有申領導盲犬意願的視力殘疾人望而卻步。我們呼籲公眾接納導盲犬,提高公眾對導盲犬的認知度。

培訓一隻導盲犬難度堪比運動員

梁佳:2006年,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成立,大連基地每年能穩定培訓40隻導盲犬。西安、上海、廣州等地也先後成立導盲犬培訓機構。再加上一些從海外直接引進的導盲犬,目前全國服役中的導盲犬不足400隻。而國際上一般對導盲犬的普及要求是:一個國家有1%以上的視力殘疾人使用導盲犬。

王興:一些視障者融入社會意願增強,對導盲犬的需求不斷提高,光西安我1年內就接到超過300份申請。中國目前每年培訓出的導盲犬遠不能滿足需求。

培養一名合格導盲犬的難度不亞於一名專業運動員。首先在品種上篩選,比如一窩拉布拉多犬,我們要看其中哪一隻比較沉穩、在群體生活中不那麼「咋唬」。再帶它進行幾個月社會化過程,讓小狗熟悉環境中的異響與噪音,隨後是30多項訓練,包括體能、靈敏度、協調性等,其中任何一項未通過,培訓即宣告失敗。

拿到「上崗」資格證後,導盲犬還要在訓練師的協助下,和新主人完成兩個月到半年不等的「匹配」過程,熟悉新主人工作與生活中經常需要行走的道路,最終融入視障人士的家庭。

梁佳:大連基地訓練導盲犬的成功率已從10%提升到45%至50%,兩隻受訓犬就有一隻能走上工作崗位。國內其他基地成功率也能達到差不多水平。

王興:當下我們考慮把合格的導盲犬匹配給最需要的殘障人士,比如確有需要在工作中使用到導盲犬的殘疾人。我們有一隻導盲犬,匹配給一對視障按摩師,因為一隻導盲犬能服務一個家庭的兩位殘疾人。

為了儘可能找到最合適的人選,我們會多次和申請人溝通,入戶走訪,觀察其家庭是否有養犬條件,如家庭面積、家庭成員、收入狀況等等。由於目前國內的導盲犬機構都是公益性,不收取導盲犬的「租金」或使用費,領養一隻導盲犬的開銷並不會很大,只需購買每月600元左右的狗糧即可,這和一隻導盲犬平均20萬元的培訓成本相比只是九牛一毛。未來,我們也計劃給上崗的導盲犬都買保險,以防在工作中出現傷病等意外狀況,給用犬人帶來經濟負擔。

「轉業」導盲犬會去哪裡

王興:以往,培訓失敗的導盲犬,都被轉化為寵物犬交給愛心家庭領養。因為這些犬只普遍素質較高、訓練有素,很受領養家庭的青睞。但對我們培訓機構來說,先前付出的努力可以說就白費了,還是希望精心挑選出來的犬只能在公共領域服務更多人。其實,只要對訓練內容稍加調整,這些犬只就可以用於搜救、教育以及心理治療、安撫等領域。

李唯宇:我們與陝西師範大學合作,選了3名小學高年級的孤獨症孩子,讓治癒犬通過閱讀、遊戲與陪伴參與他們的康復和教育。教師會通過賦予犬的行為動作以意義,運用犬本身的親和力和角色扮演,來激發兒童嘗試語言或言語參與的動機。

王庭照:動物輔助干預的理論基礎包括依戀理論、親生物性假說、擬人主義等。將導盲犬轉化為治癒犬,服務心智障礙者特別是青少年,在國外已有較成熟的案例,比如提高兒童的運動技能、社交技能、學習興趣與動機等。這項實踐在國內還屬於前沿領域。

犬和人在一起主要是陪伴和互動,我們會關注輕度心智障礙或其他特殊教育領域,讓更多「轉業」的導盲犬化身治癒犬、安慰犬、陪伴犬等,發揮它們更大的價值。

來源:《半月談內部版》2022年第6期

半月談記者:鄭昕 張晨俊 | 編輯:鄭雪婧